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臧峰宇、原理 | 中国PPE专业的新文科定位与发展愿景
日期:2023-04-06

【摘要】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笔笔贰)专业在国内高校开设以来,在课程设置、学科交融、教学主体间性转向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示范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笔笔贰专业秉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积累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强调问题导向、学科交叉,中国笔笔贰专业具有明显的新文科特色,正在实现从“笔笔贰在中国”到“中国的笔笔贰”的发展。进一步加强笔笔贰专业建设,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建设中国高校笔笔贰专业教学共同体,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中国笔笔贰专业;人才培养;新文科;学科交叉;发展愿景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中国特色笔笔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本科专业,1920年由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整合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个学科首创,致力于培养熟悉现代经典(Modern Greats)的博雅型学术与管理人才。该专业的设立使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三个学科在知识、理论、思维方式等层面深度融合,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迄今有30多个国家的140多所大学开设了PPE专业。PPE专业在国内高校虽仅创立10余年,然在课程设置、学科交融、教学主体间性转向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基于以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为代表的中国PPE专业建设的初步经验,可见中国高校PPE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特质,以及在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学科交叉探索中形成的PPE专业发展愿景。


一、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中国人民大学笔笔贰专业的培养理念

        PPE专业在牛津大学的建立和发展蕴含了本科教育理念、目标和方式的转向:从关注古代世界转为关注现代世界;从单一学科的纵深培养转为多学科、跨领域的素质教育;从培养学术精英转为培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应用和实践参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PPE专业在推动学科交叉,面对社会实际问题,培养高素质领导型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国外很多政界、商界精英和著名学者毕业于该专业,很多世界名校根据各自的文化背景、面临的现实问题,开设了各具特色的PPE专业。近年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始探索PPE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哲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的优势学科,开设PPE专业。由哲学院负责学生管理,三个学院教师联合授课。紧跟时代步伐,适应“跨学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以“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不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教学与管理团队持续动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在招生选拔方式、跨院合作、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国际交流等方面积累了一些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入选“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相关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从创办至今,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采用过自主招生、高考统招和入校后二次选拔的招生方式。报考人数一直保持较高热度,充分显示了考生对PPE专业的认可和向往。在该专业设立之初,成立了PPE专业委员会,负责制定PPE专业整体发展思路、跨学科资源协调、修订培养方案、国际交流合作等规划并讨论具体事务。同时设立PPE项目管理办公室,处理教学管理、招生选拔、制度建设、联络协调和资源配备等日常工作,推动院际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上,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首版培养方案是在充分借鉴国外一流大学PPE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经过深入研讨与论证而设定的。人大PPE专业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等课程,强化学生的中国问题意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观照中国和时代问题,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进行动态调整。例如,调整学分结构,调整专业基础课设置,扩大选修课资源库,增加跨学科选修的范围,提高选修课的灵活度,给PPE专业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为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人大PPE教学团队探索开发出若干跨学科参与型研讨课,尝试研讨式教学创新,加强课堂互动,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和学生的认知潜力。例如,“‘哲学+’的视界”PPE跨学科对话与争鸣课针对学术前沿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每节课邀请三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分别从各自学科领域或专业角度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和讨论,启发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多角度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PPE导论”课聚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学科前沿问题,通过研读经典著作,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各学科不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了解学科间的差异与共性,形成一种贯通的研究思路;“融通与创新”PPE高阶研讨课强调跨学科基础理论学习与分析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通过来自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和行业精英分享学术心得与成功经验,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和思维方法如何作用于我们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并寻找解决方案。

        为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之通晓国际规则,了解国际学术前沿,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与牛津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学生长期交换培养、短期学术访问、暑期国际学校、教师学术访问、PPE论坛等事宜达成实质性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优秀学生赴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为学生提供到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华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海外高校PPE专业所在院系进行短期交流学习访问的机会。在PPE课程体系中,全英文课程占到核心基础课程的20%,并开设一系列国际学术前沿课程。人大PPE专业的教师团队中,拥有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授课教师占比30%。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先后有四届学生毕业,毕业生总体上有中国问题意识和国际视野、跨学科学习能力与把握学术前沿问题的自觉。从毕业生去向看,约71%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他们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视角比较开阔,包括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政治哲学、法学等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政治经济专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财政学和发展学专业,哈佛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东亚研究专业,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金融专业,美国塔夫茨大学哲学专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专业等。近年来,PPE专业学生选择在国内高校继续深造的比例增加,选择在国内就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金融、互联网、国企和事业单位。

二、问题导向、学科交叉:中国笔笔贰专业的新文科特色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应有之义,体现了知识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据统计,20世纪,在物理学、化学、医学与生理学领域产生了334项诺贝尔奖成果,其中137项来自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2];1901—2016年,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诺贝尔合作获奖者从35%增长至87.6%[3]。可见,新的自然科学发现与重大技术突破越来越多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在哲学社会科学中亦是如此。当前,人口、资源与信息在全球流动,以往分割、匀质化的社会问题综合叠加;在高度技术化的同时越来越需要运用人文理念提高生活质感。各种社会现象的复杂化决定了从单个学科出发难以全面解决问题。需要逾越学科边界解决现实领域的问题,协同创新日益成为学界共识。面对经济全球化、环境和气候变化、社会老龄化、国家安全与国际合作、科技与社会等领域的问题,都要在学科交叉研究中寻找答案。

        着眼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文科建设强调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不断提高文科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创造性。面对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为此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4]PPE专业具有鲜明的新文科特色,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个学科的深度交融,优化了文科专业结构。这种优化不是简单叠加,即分别教授三个学科知识和理论的专业,而是要致力于破除专业中心主义的桎梏,在各学科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拥有更广阔多样的视角,更丰厚的知识储备来思考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复杂而深刻的现实问题。

        PPE专业建设扎根于一个核心观点,即通过传授若干不同角度而互补的学术方向和分析框架,引导学生完整认识社会现象。其中哲学是基础,提供思考问题的逻辑和方法论,追问事物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哲学训练让学生具有严谨的思维逻辑,夯实学术思考的基石,拥有严谨的分析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这些能力运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并对其进行价值追问。政治学研究关注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发展规律,经济学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为人们深刻认识现代世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在哲学的理性反思和价值判断中,我们可以理解体现时代精神的思想的内在主张。卡尔·马克思、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约翰·罗尔斯、阿玛蒂亚·森等很多思想家的研究都体现了融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的视角。

        首先,PPE专业的学科设置体现了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转向,从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可见这种转向的特质。首先,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转向。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两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跨学科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包括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基础课程体系,具体体现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等构成的课程群。跨学科素质课包括若干思维拓展性课程,包括PPE导论、“‘哲学+’的视界”PPE跨学科对话与争鸣、“融通与创新”高阶研讨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此外,课程体系中还包含有丰富的个性化选修课程模块,这类课程的开设旨在开阔传统文科专业学生的思维视野,切实培养PPE专业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其次,PPE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从侧重传统知识体系传授到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培养方案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思考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恒久问题,以大历史观探究社会现实问题,将跨学科思维和知识运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哲学+’的视界”PPE跨学科对话与争鸣课为例,该课程由多学科的青年学者围绕学术热点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学术对谈,将哲学作为学科间对话交流的基底,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母体的作用,同时发挥各学科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对重要学术议题进行深度反思,开拓理解问题的多学科视野。课程主讲人和与谈人涵盖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医学、历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的青年学者、行业精英、艺术家、评论家等,内容涉及“正义与道德”“经济与管理”“技术与世界”“艺术与主体”等14个学术议题,42位对谈嘉宾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参与讨论,从跨学科角度思考学术前沿问题,很多观点交锋,定格了精彩瞬间。跨学科对谈课一经推出,百人教室几乎场场爆满,不少学生席地而坐,从选课的同学们和其他来听课的对跨学科感兴趣的同学们反馈来看,这门课让他们感受到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与新文科教育的魅力。

        再次,PPE专业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教与学“主体间性”的转向。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转变为增强教与学“主体间性”的教学理念。通过设置多门跨学科研讨课,鼓励学生在课堂发言和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的培养理念表明,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型探索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视为PPE专业建设的合作者,教学相长,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作为课程创新和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考虑因素。人大PPE教学团队指导PPE专业学生开展学术研讨,人大PPE专业学生自主创办的“PPE Society”就是一个学生学术交流、讨论、互助的平台。2020年至今,PPE专业学生自发举办多场学术讲座、读书会、教师访谈、朋辈交流会,组织若干读书小组,组编20篇学长经验分享推送,使同学们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养。

        最后,我们可以从中国高校PPE专业培养的初步经验与问题聚焦中看到该专业所具有的新文科特质。2020年11月7日,由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以“新时代-新文科-新融合:新形势下PPE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高校PPE专业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十余所高校PPE专业的专家与师生代表参加论坛,邀请牛津大学PPE 委员会主任Anita Avramides教授视频发言,与会学者围绕PPE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聚焦进一步改进PPE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听取参会的PPE专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大家认为,PPE专业是一种典型的新文科,主要体现文文交叉的专业特色,在已经积累的教学经验基础上,要积极构建中国特色PPE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PPE在中国”到“中国的PPE”的发展。[5]

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中国笔笔贰专业的发展愿景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6]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根植于本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PPE专业在世界各国名校设立和发展,都根据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和面临的不同社会需求进行了有特色的调整和创新,中国PPE专业要在充分借鉴世界顶尖大学PPE专业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和中汲取思想的滋养。既要学习国外高校建设该专业的有益经验,也要结合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形成独具特色且有广泛借鉴意义的PPE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与方法。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以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为依托,实现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自我实现与奉献社会的实践辩证法。在课程体系中构建了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群,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在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深度融合中展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努力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重视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进一步加强中国高校PPE专业建设,努力解决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在教学中回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了解学生掌握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实际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建设中国PPE专业教学共同体。

        首先,进一步建设适应跨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团队。目前,PPE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主体仍然主要依赖于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三个学科的专业课程。加强跨学科学术训练,是学生们掌握前沿知识的内在需要,“‘哲学+’的视界”PPE跨学科对话与争鸣课之所以得到学生们普遍欢迎,正是因为对谈式的教学模式有概念、有案例、有体现时代精神的理论思维,使学生从学科交融的角度理解世界政治、全球经济和哲学的时代化。作为新文科的PPE专业不是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体现为一种思想的会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总体性思维方式,形成看问题的广度、宽度和深度,更好地理解学术前沿问题。为此,要进一步丰富PPE专业的跨学科课程群,汇聚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开放性、高质量的教学力量。

        其次,进一步明确PPE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海外名校PPE专业毕业生较多从事公共事务相比,中国高校PPE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中国高校PPE专业因而更注重专业知识培养,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理解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实践能力方面还缺乏系统的方案。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最初设立的时候,希望培养既具有厚重的知识积累,又具有开阔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邀请杰出校友和各行业成功人士授课或与同学们座谈,使学生增长学识、开阔眼界,但在将校内学习研讨与了解政府、公司、媒体等行业的调研和实习相结合方面还应当进一步加强。这在中国高校PPE专业建设中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此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交流,使学生形成扎根中国大地、感应时代脉搏的自觉意识。

        再次,建立有效的院际、校际合作机制。目前,中国高校PPE专业培养管理主要有两类:一类由学院负责学生管理,例如,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内蒙古大学哲学院、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另一类由书院或类似培养单位负责学生管理,例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武汉大学弘毅学堂。这两种培养管理方式各有优势,也都面临着如何合理高效地协调各学科师资力量和学术资源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常态化的机制,打破专业壁垒,更好地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重组。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学院间合作,不断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设中国高校PPE专业共同体,通过校际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共同推进中国高校PPE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探索。

        最后,加强PPE专业建设的国际合作交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高校亟待培养积极参与全球性事务与全球治理的复合型人才。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推荐PPE专业本科生到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也与曼特斯特大学、华威大学等海外名校的PPE专业所在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可以合作开发PPE专业跨学科在线课程,探讨提高具有国际视野的PPE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案。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大学PPE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悠久的哲学理念,探究学科前沿理论和思想方法,根据中国国情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在创办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培养经验,体现了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转向,从侧重传统知识体系传授到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体现教与学“主体间性”的转向。面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国高校PPE专业要建设适应跨学科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团队,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建立有效的院际、校际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导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视野与方法,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为培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