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我的日常阅读特辑07丨雷思温&#虫蹿蹿1补;虚无时代的哲学爱欲
日期:2020-03-31

我的日常阅读特辑07丨雷思温:虚无时代的哲学爱欲

微信图片_20200331111040.jpg

雷思温,198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硕士,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哲学系硕士、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讲师,着有《敉平与破裂:邓·司各脱论形而上学与上帝超越性》(生活·读书·新知叁联书店,2020年3月),并发表多篇论文。



最近时常出现幻觉。


深夜枯坐灯前,翻书时总觉得似有一双眼睛打量着自己。出门几次回家后,隐隐绰绰看到书桌边仿佛坐着一个人,走近却又消失。时常梦见一个熟悉的背影,想要上前打声招呼,未等那人转头就蓦地醒了过来……但奇怪的是,我从未感到恐惧,总觉得那个人似曾相识,像是一位故交。


上周五,又是疫情期间平凡的一天,晨起接到快递电话。外出拿到包裹,看样子像是几本书。最近宅在家里,没买过什么东西,会不会是好友寄来的礼物?打开一看,是叁本书。另外还有一张便签,上面写着一句诗:“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心里疑惑着,顺手翻了翻这叁本书。出乎意料,里面的笔记字迹都是我的。谁偷走了我的书,然后又寄给了我?半晌过后,依然摸不着头脑。今日无事,索性翻开书看了起来。


第一本是尼采的《偶像的黄昏》。



微信图片_20200331111048.jpg

左图:《偶像的黄昏》尼采着,卫茂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下图:尼采(1844—1900)

微信图片_20200331110019.jpg


打开熟悉的书页,思绪一下回到了十七年前的非典。两次疫情,相距似乎并不漫长。


那时在经过了两年大学之后,自己已决意放弃原来的专业,一心转学哲学。可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却无法说得清楚。记得那时因为非典的缘故,不得不在家闭门读书,直到读到了《偶像的黄昏》中的一段话:“(德国大学)到处盛行着一种不体面的匆忙,似乎一个23岁的年轻人倘若尚未’结束‘,并且对诸如‘什么职业‘那样的’主要问题’尚无答案,就是耽误了什么。——恕我直言,一种更高类型的人,不喜欢‘职业’,正是因为他懂得自己负有使命。


十七年后,我依然记得这段话振聋发聩的力量。那时的很多年轻人,还不像今日这样盛行佛系心态。未来充满了可能性,人生画满了前进的路标,一切眼前的平淡都在理想的抵押之下熠熠生辉。可自己心里总觉得有抵触,有不安,仿佛大海深处的暗礁,在隐隐搅动海面的平静。


尼采一语中的:“不体面的匆忙。”一切都太快了。虽然那时还没有996,也没有外卖和烂大街的中产健身房,但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现代性的速度与一去不回头的决心。多年后才知道,那时很多同龄朋友之所以选择学术这条道路,多少都是出于对这种匆忙的怀疑和抵触。而“古今之争”这一命题,把这种匆忙感的思想实质浓缩地表达了出来。


除了对高等教育的针砭时弊之外,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还对一系列偶像现象进行了批判。这些偶像并不仅指具体的某个人、某个权威,而是指人们为了掩盖虚无主义处境,从而树立起的各种各样反对生命、并使生命颓废、退化的权威、理想和观念。


从此之后,尼采连同海德格尔等人开启的古今之争与虚无主义问题,就成为那些年里我和很多朋友切己的关心。哲学虽然总是显露出永恒视角的凝视,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激发人走上读书道路的却往往是更为深层的生存体验,绝不只源于纯粹的理智乐趣。每个人都被抛入时代,同时也不得不接住时代抛来的挑战。


不过酣畅淋漓的批判过后,往下的读书道路该如何走呢?毕竟在尼采、海德格尔之后,谈论哲学或者形而上学似乎需要更多的理由。在尼采看来,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开端的哲学恰恰标志着对生命的否定态度,是对生命的厌倦。形而上学通过一个超越人类和自然的永恒坐标,来规定和俘获流变的现象。与此同时,人的生命也就在这种衰败中逐渐走向没落。而生命价值与意愿本应该出于纯粹的自身肯定与自我立法。


生成本无辜,何来枷锁缚?相应于这样的思想方向,形而上学的思辨传统在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激起自己本真的兴趣。不过更麻烦的地方在于,更往前一步的具体道路,却仿佛封闭了起来。


我一边读着《偶像的黄昏》,一边翻开了下一本书:《柏拉图的 <会饮>》。


微信图片_20200331111056.jpg

《柏拉图的&濒迟;会饮&驳迟;》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


最近因为备课的缘故,正好也在重读这篇对话。在这几年的教书经历中,柏拉图所提出的问题不断困扰着自己。为了应付考试和学分绩的需要,学生们都可以通过教学掌握很多哲学史的知识。然而引发读书兴趣的生存体验,以及对人性更高可能性的爱欲本身却很难传授,甚至无法复制,无法共情。当年一同阅读《理想国》的朋友,多少都是把自己带入格劳孔的角色中,但今日很多人却觉得色拉叙马霍斯更有道理。这种让人尴尬的分歧和时代的错位,远不是通过分析和传授苏格拉底的所谓论证就能够消除的。


和很多伟大的哲学着作一样,阅读柏拉图的着作本身就是一个挑选人性品质与心性的过程。如果说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挑战主要在于我们已经不再接受古代宇宙论及其目的论世界观,那么讲授柏拉图作品的挑战,对我来说主要来自于时代的爱欲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迁。而爱欲正是《会饮》这篇对话的核心主题。人的爱欲发生了变化,过去激荡人心的问题和激发我们爱欲的困惑,如今变成白头宫女说玄宗的鸡同鸭讲,那么是否还有办法能把永恒的智慧追求应机在这个早已今非昔比的时代里呢?


传授哲学史知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然而尼采说过,我们这个时代“发明了幸福”。既然幸福的答案与道路早已展现在欧美名校的辞蹿蹿别谤和中英文夹杂的姿态里,那么柏拉图对灵魂的塑造和对爱欲的引导,也就只能蜕变为悠游自赏的谈资和对爱欲毫无爱欲的追求了。


这次备课时再一次地感受到,原来当时首先产生兴趣的柏拉图作品是《理想国》、《会饮》,而非后来才品出味道的《巴门尼德》、《智者》等更专门的形而上学着作,绝非偶然。因为在经历了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之后,正是前一类作品帮助很多人仿佛找到了一条回应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道路。它承接了古今之争的张力问题,并且允诺了一条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失效的读书道路。不但如此,它还在保持永恒视角的同时,开启了我们最为切身的政治与伦理视野。多年前政治哲学的热潮绝非出于简单的知识兴趣和学科推进,而是由于在学术日益专业化的趋势中,它能够展现把自己的思考共鸣于时代精神与生存感受的道路。


微信图片_20200331111103.jpg

《柏拉图四书》刘小枫 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想到这里不禁自问,时至今日,很多人终于发现政治哲学毕竟不是政治,读书人毕竟是读书人,在这一热潮逐步降温的氛围里,这条道路是否还能坚持下去?是否纯粹的哲学思辨之路已经一劳永逸地被政治及其相关的技术问题所取代了呢?


就在此时,第叁本书已映入眼帘:陈来老师的《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


微信图片_20200331111110.jpg

《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增订版),陈来着,生活·读书·新知叁联书店,2010


在很多年前读书时,就曾购买了不少中国哲学的书。虽然自己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总觉得有一种无需反思的义务应该去读一读。然而惭愧的是,至今也没有完全找到能与自己现有专业契合的学习道路。一方面,虽然哲学的普遍视野是一,但希腊与中国终归有别;另一方面,自己一直以来更为受益的读书滋养,主要还是来自于西学。然而即便把柏拉图、黑格尔、海德格尔完整移植到中国来,也很难直接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恰恰又是他们这些西方哲人更能够启发自己,更能够应这个时代的机。一直以来,我都只是一个西方哲学的学习者,中国思想看起来离自己最近,学习条件也最为便利,但真正切身地走入其中却绝非易事。单纯掌握知识不是最难的事情,最难的依然在于有充足的爱欲去打开这个传统世界的真正意义感,并且避免时代错乱的一厢情愿。


在这本着作里,陈来老师细致梳理了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冯友兰四位现代中国哲学家的思想道路。不消说,这种安排和拣选是精心考量过的,同时渗透了陈来老师对现代中国哲学可能道路的探索及对理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在《仁学本体论》中,我们能够看到这一追寻的结晶。


微信图片_20200331111115.jpg

《仁学本体论》陈来着,生活·读书·新知叁联书店,2014


遗憾的是,尽管这本书早已购入多年,却在这一次意外收到后,才有契机真正通读。读书时总觉得对西方了解太少。如今十几年过去,自己对西方一知半解,无所建树,却又发现对中国思想一无所知。这种飘来荡去的尴尬,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缓解,而这正是自己无法逃避的被给予性。也许真的依然存在着一条能够统御时代生存处境、家国情怀的哲学思辨之路?


说来也奇妙,那天读完这叁本书后,自己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些幻觉了。那个若隐若现的神秘人究竟是谁?又是谁寄给我这叁本书?这些问题不再让我困惑,因为我已经隐隐发现,那个人就是曾经的自己。


是啊,十七年的时间,别后莫相忘。



推荐阅读

微信图片_20200331110131.png

敉平与破裂

邓·司各脱论形而上学与上帝超越性


雷思温 著

定价:78元,509页

滨厂叠狈:9787108066558

生活·读书·新知叁联书店,2020年3月


* * *


邓·司各脱是西方中世纪着名的神学家、哲学家。他面对新的神学形势,重新提升上帝的超越性,在阿奎那向晚期经院哲学和中世纪哲学向近代哲学的两种过渡中都起到了转折性作用。


作者的核心关切是近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内在联系,通过形而上学与上帝超越性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了司各脱形而上学的两个重要特点:它既具有敉平的去中心化结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上帝的超越性,从而形成了“中介的消失”这一思想史局面。


敉平与破裂这两个看似相反的特征,在司各脱的思想中相互配合,使他成为中世纪哲学走向晚期的转折性人物。理解司各脱,为我们理解近代哲学,尤其是理解路德、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不同的哲学路向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前提。&苍产蝉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