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吴功青&#虫蹿蹿1补;从“世界城邦”到“另一个国度”
日期:2017-02-13


       11月26日下午,我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吴功青老师在人文楼六层会议室作了题为“从‘世界城邦’到‘另一个国度’——奥利金的自然法理论与早期基督教的政治革命”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古希腊哲学研究中心举办,是AITIA古希腊哲学论坛系列讲座之一。我院聂敏里教授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张新刚老师和我院雷思温老师担任评议人。这次讲座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吴功青老师博士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专注于教父哲学和文艺复兴哲学研究。本次讲座从希腊教父奥利金驳斥凯尔苏斯的角度切入。他认为,对于理解基督教和古罗马政治的关系,自然法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功青老师首先对自然法理论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一般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中存在着自然法的萌芽。启蒙时代曾以笔丑测蝉颈蝉(自然)和狈辞尘辞蝉(习俗/法律)的对立,体现未成文法和成文法的对立。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着作中,存在着与自然法相似的理解,如柏拉图灵魂的叁分理论,以及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正义和习俗正义区分。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没有将自然与习俗尖锐对立起来,而是试图协调二者的关系。整体来说,尽管古希腊存在自然法观念的初步表达,但并不系统。到了希腊化时代,斯多亚学派为自然法理论提出系统的表述。斯多亚学派将宇宙、神和自然相等同,认为神法就是自然法,人在宇宙中“按照自然生活”即是按照自然法来生活。而且,人的理性能够认识自然法,并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自然法和神法。因为自然法观点的确立,成文法与自然法区分开来。比如,西塞罗认为自然法是刻在人心中的理性,要高于成文法。这一区分对奥利金影响深远,但作为基督教思想家,奥利金仍需要借助犹太教思想家斐洛的工作,将上帝置于斯多亚自然法思想的框架中。

奥利金将法律分为上帝制定的自然法与城邦制定的成文法。他认为,存在普世性的自然法,基础是人的自然理性。不过,在人类理性把握自然法和神法问题上,奥利金与古典哲学不同,认为人虽然能够凭借自然理性认识自然法,但却不能认识“上帝的义”,后者的根本表现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作为信仰的基础是自然理性无法把握的,需要通过摩西律法和先知认识。根本来说,自然法的实质不是自然理性,而是上帝,神法才是自然法的核心。这样,奥利金弱化了斯多亚学派中理性的内涵,同时加入了新约福音书的律法和伦理的精神,将上帝的普世性和自然法的普世性结合起来。



接下来,吴功青老师从叁个方面讨论自然法、实在法与罗马政治的关系,分别是:秘密结社与政治叛乱;上帝崇拜与皇帝崇拜;“另一种国家”与“两城说”。

第一,凯尔苏斯认为,秘密结社对罗马政治存在隐秘的威胁。奥利金沿袭斯多亚学派思想的观点,认为自然法优先于实在法。基督教徒秘密结社虽违背了罗马的实在法,但却不违背自然法,而是符合于作为真理的神法。

第二,皇帝崇拜是罗马帝国合法性基础和统治稳定的关键,奥利金诉诸神法的权威,从叁个方面抵制皇帝权威:首先,皇帝地位的认同需要以上帝为尺度。其次,皇帝的守护神为鬼怪,皇帝的权威应来自于上帝而不是鬼怪。最后,皇帝也不是世界的君主,世界的君主是耶稣基督。从这叁个方面出发,奥利金否定了罗马皇帝和君权神授的权威,从而否定了皇帝崇拜的合法性,将世俗权威相对化。

第叁,在基督教徒拒绝担任公职问题上,奥利金认为基督徒有两重身份,分别是世俗的和神圣的。在奥利金看来,基督徒因为教会的利益忽略世俗国家公职,不仅不会损害公共利益,而且对世俗国家是有益的。因为教会可以引导公民朝向上帝,而上帝可以保护国家的利益。以上叁个方面不仅是自然法/自然法和实在法的冲突,更体现了世俗权威和上帝权威的冲突。

之后,吴功青老师进入到本次讲座的最后一部分:从“世界城邦”到“另一个国家”的思想演变。他强调,二者的不同之处有叁点,首先,斯多亚学派的世界城邦由理性哲人组成,而教会则由信仰上帝的基督徒组成。其次,斯多亚哲人组成的世界城邦只是抽象的共同体,并没有政治属性,不是真正的国家。但教会是实在的国家,有上帝保证的主权和严密的组织机构。最后,世界城邦作为更大的城邦是与现实等同的,但教会作为国中之国,是现实国家之中的另一个国家,其目的指向的是“天上之城”。二者的根本不同来自于自然法理论的区别,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核心是理性,基督教自然法的核心是上帝。斯多亚学派来自于自然法并走向自然,但基督教的自然法不是对于自然的法,而是神法。



       演讲结束后,张新刚老师和雷思温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同学们竞相提问,吴功青老师对问题一一做了回答。在谈到西方古典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问题上,吴功青老师认为如何在政治共同体的框架中,深入理解自然法、习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澄清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的关系非常重要,而且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处境具有很大的启发。最后,在热烈的讨论中,老师和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次讲座。


编辑:顾小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