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美国着名汉学家万百安教授来我院举行系列讲座
日期:2014-11-08

11月2日及4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论坛”第69-72次报告如期举行,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博士、瓦萨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著名汉学家Bran W. Van Norden(万百安)受邀主讲。万百安教授以用西方哲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主题,发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真理和论证”、“孟子与‘推己及人’问题”和“用西方伦理学来研究儒家伦理思想”系列演讲,并以“如何在美国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为题,介绍了论文的写作步骤,以及国外期刊的评审过程。本次系列讲座由哲学院副院长温海明教授主持,龚群教授和清华大学哲学系唐文明教授担任讲座四(“用西方伦理学来研究儒家伦理思想”)的评议人。  



在讲座“中国古代哲学的真理与论证”中,万百安教授指出,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哲学探讨行为的实际后果,而西方哲学更注重抽象的理论研究。然而,他认为,从哲学史上来看,西方很多哲学家仍然关注其思想的实践意义,例如柏拉图。而就论证方法来说,尽管中国古代哲学家没有发明过亚里士多德式的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的价值不应该被高估,哲学的论证不一定要依赖于形式逻辑,例如亚里士多德之前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及西方当代很多哲学家就并未使用形式逻辑的论证方法。他又指出,中国哲学中是存在论证的,有的论证还具有与西方哲学相似的结构,例如《墨子?尚同》的开篇十分类似于霍布斯以“自然状态”对国家的合理性所做的论证;孟子与告子对于人性的争论,则使用了类似苏格拉底的方法。中国哲学并非不关注真理问题。尽管中国哲学文本中的确不存在弗雷格—罗素式的真理的(强)符合理论,但这并不构成贬低中国哲学的理由。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持的也不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因为实用主义将什么是真理等同于什么能带来最好的后果,二者在实用主义者看来是同一概念。但在墨子“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一句中则对二者做了明显区分。相较之下,中国哲学中的真理观更类似真理的紧缩理论(deflationary theory of truth)——真理是一种便捷的表达方式。



在谈到如何在美国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时,万百安教授介绍了美国期刊不同于中国期刊的评审人制度。作者在提交论文后,期刊根据其研究方向,转交给2-3名同行评审人对之进行评估。评审过程要求论文匿名,以保证公正。评审通过后,文章才有发表的可能。此外,不同的期刊对篇幅、风格等有不同的要求,作者需要根据相关要求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他提醒同学们,一定要请母语是英语的人帮忙修改论文的语言,并推荐了英语写作参考书,如《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及学术规范参考书,如《芝加哥格式手册》(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等。在提问环节,万百安教授回答了美国哲学期刊排名及中国哲学有哪些相关期刊等问题。温海明教授在最后告诫同学们,最重要的前提是自己手里要有英文文章。他还指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者常常将自己的中文文章直接翻译了事,但实际上,如果要在国外发表,需要对自己的参考文献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在这基础上,再根据期刊的要求进行反复修改。  

在讲到“孟子与‘推己及人’问题”时,万百安教授首先指出道德分为认识、动机和行为等方面,并以“四端”、“本心”等文段,举例说明孟子在这三个层次上对道德的区分。接着,他说明培养德性需要有“恒心”、有“教”、有“思” ,并着重讲解了“思”的内涵。之后,他结合上述三层划分,以分析哲学的方法剖析了孟子“推己及人”的一般结构。之后,他介绍了“推己及人”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已有看法——逻辑可能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及黄百锐的观点,并一一分析了它们的优势与不足。    

最后一场讲座的主题是“用西方伦理学研究儒家伦理思想”,万百安教授全程用中文发表了演讲。他指出,儒家的伦理思想不属于功利主义和规则义务论,它与西方的美德伦理学有相似也有不同。功利主义将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并认为要以绝对客观的立场来评判行为,但儒家学说并不混淆道德与利益,也允许以主观因素,如“孝顺”,作为行为的评价标准。将儒家伦理思想理解为规则义务论在学界并不少见,牟宗叁先生也曾将之与康德的学说做比较。但万百安教授指出,规则义务论要求绝对不能违反某些普遍规则,但儒家思想中常常出现对特殊情况的说明,比如孟子讲男女授受不亲,但为了救溺水的嫂子,却可以碰嫂子的手,以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离娄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论语?子路》)等表达,都说明了儒家思想中并不存在对道德规则的绝对要求。之后,万百安教授将儒家伦理思想与美德伦理学做了对比。他从四个问题出发进行比较:幸福生活是什么?为了过幸福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德?为了获得美德,我们应该怎么修身?人性是什么?他以《论语?先进》中“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段,提出孔子的幸福观是“和朋友、亲戚在一起欣赏平日的快乐”。而在美德的问题上,西方的美德伦理学和儒家思想都区分真与假的美德,也都有枢德的概念,但二者对枢德的内容有不一样的看法。最后,在人性与道德修养的问题上,万百安教授用比喻的方式解释了人性的发展理论、发现理论和重塑理论。来自清华大学的唐文明教授以及我院龚群教授分别评议了万百安教授的报告。




无对话,不哲学。万百安教授的系列讲座提供了以西方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例子。在对话与比较中,我们能从新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思想,而通过将传统思想在国际学术习惯的框架中呈现,也能使更多的人开始理解进而欣赏中国传统。正如万百安教授所指出的,研究传统思想,西方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也未必是最好的,但它可以引发新的观点、新的问题,由此带来新的理解,推进研究。


文/何松蔚   图/蔡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