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第叁十四届“人大马哲论坛”&#虫蹿蹿1补;日常生活的历史哲学基础与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
日期:2019-11-25


第叁十四届“人大马哲论坛”:日常生活的历史哲学基础与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

 

20191122日(周五)19时,第叁十四届“人大马哲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六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有幸请到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教授带来题为“日常生活的历史哲学基础与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的主题讲座。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罗骞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刘志洪副教授出席并进行学术点评,以及校内外五十余名师生热情参与。

2019.11.25     哲学34.jpg



 

唐正东教授主要从历史哲学基础的重要性、唯物史观的历史哲学基础、当代西方左翼批判理论对历史哲学的缺失以及唯物史观发展的中国视域这四个方面逐层剖析本次讲座的主题。

首先,对于历史哲学基础的重要性问题,唐正东教授认为,我们今天强调历史哲学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对日常生活的解读是从饱含着历史哲学的线索加以切入和展开的,另一方面,对当代西方左翼学界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思路的辨析,有利于我们建构自己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思路。所谓日常生活并非人们惯常所看到的人和物,而是有更丰富的本质。中国古代用事物、人物、事情等概念来解读日常生活。西方理论也有各种对日常生活的解读视角,但像列斐伏尔这样从社会哲学视角对日常生活的解读并不是最深刻的,他忽视了社会内在矛盾的维度。列斐伏尔可以在社会哲学层面上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但看不出历史哲学层面上的该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在矛盾。究其原因,研究视野限制了他的理论研究,1945年后冷战格局下,历史整体性进步被认为不可能,历史哲学的视野被弱化,研究的重点在于看出不断异化的现象及乌托邦的解脱路径。而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视角缺失了历史哲学的维度,使得其研究变成了一般性的抽象的政治维度思考。

就历史哲学的发展而言,唐正东教授认为,历史哲学的视角曾经历了一般的实证历史主义、唯心的辩证历史主义等发展阶段,它们都致力于在西方近代以来的先验主义与历史主义二元框架中寻求突破,但为了摆脱先验规范的抽象暴力性,前者难逃历史相对主义之嫌,后者难逃抽象思辨主义之嫌。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开创了历史哲学的新境界。唯物史观突出的贡献在于从内在本质矛盾运动的角度来解读生活过程的本质。于是,日常生活转变成社会历史、社会结构转变成社会形态、历史过程转变成历史发展、经验的个人转变成现实的个人。实践活动从此具有了革命的批判的解放意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视野下的社会哲学,是基于历史性内在矛盾视角的社会哲学,日常生活不再只是表现为诸多的因果关系,而是呈现出内在矛盾的深层内涵。日常生活的特性不再只是不断异化的特征,而是内在矛盾运动视野下的社会进步。政治哲学也转变成了基于历史性内在矛盾的政治哲学,社会变革不再表现为政治运作,而是基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政治作用。

其次,对于唯物史观的历史哲学基础问题,唐正东教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是建立在基于内在矛盾运动的历史哲学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同时代的很多思想家都无法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如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不但不去具体地分析社会现实的客观本质,而且还致力于从精神或自由意识的角度来外在地赋予社会生活以意义。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巴贝夫、傅立叶等,不从内在矛盾的视角,而只是从单一的社会关系视角来指出当时社会的弊病,来描绘新的社会关系形式的美好,而一旦讲到如何实现美好社会,便只能诉诸于人性或宗教的力量了。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家也从单一的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理解现实社会,只不过他们是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入手的,因此,现实关系被理解为天然的社会关系。其实,斯密和李嘉图都发现了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但方法论的局限使其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问题。在当时的西欧理论界,有两种理论是比较接近于唯物史观的,即李嘉图派经济学社会主义和德国舒尔茨的工业经济史观点。前者涉及到了生产力与分配关系的矛盾,但缺乏历史的维度,导致矛盾也深入不下去,因此止步于社会唯物主义。后者有历史,如分工、社会组织关系、制度、宗教、文化观念等,但缺乏矛盾的维度,因而止步于经验历史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就是因内在本质反思而找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解读维度而创立起来的。在此之前的理论研究要么是生产力社会关系的历史描述,要么是社会关系的外在批判,至多是生产力社会关系的静态对立。就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研究关系而言,唐正东教授认为,恩格斯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与矛盾入手,与马克思的合作促成其引进历史性维度。马克思从人本历史性的角度出发,在与恩格斯的合作中加上自己的经济学研究,从而在其理论中引入了唯物性维度。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是相互合作的,并不是西方学者所说的恩格斯擅长于客观地经验描述,马克思擅长于批判性的揭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将一般性的法权视为抽象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主张所有权应该放在占有权的基础上来加以理解;唯物史观将一般性的经济学理解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主张交换价值应该放在价值的层面上来加以深化,从而发现交换价值的复杂性;唯物史观强调一般性的哲学理论不再只有抽象的人的维度,而是具有现实的个人维度。基于以上认识,再去思考意识问题,便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再去思考无产者问题,便成了《共产党宣言》;再去思考资本问题,便成了《资本论》。

再次,对于当代西方左翼批判理论的历史哲学的缺失问题,唐正东教授认为,1945年之后冷战格局下,西方学者认为历史整体性进步不再可能,使得理论研究弱化或缺失了历史哲学的维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等维度上升为一种显学。此时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再被理解为基于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而只是一种批判理论,即只问批判,不问如何批判。像是人本主义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批判理论等嫁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外衣来表现自己的理论发展,却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维度。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后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家在建构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时,连商品关系、货币关系、资本关系的区别都分不清楚,就径直谈论资本批判理论了。就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解读而言,唐正东教授列举了西方理论家对《资本论》的解读视角,如奈格里、哈利·克里弗等对《资本论》进行了政治式的阅读,他们只是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理解价值、货币等范畴,进而忽视了它们的历史哲学基础。克里斯多夫·阿瑟等对《资本论》进行了哲学式的阅读,即他们只是从抽象权力统治的角度来理解资本。实际上,他们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商品交换是以劳动力商品进入这种交换关系为前提的,即以劳资交换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因此,对《资本论》的研究必须要去理解劳资交换对整个商品交换关系的再建构。而劳资交换的吊诡之处在于以平等交换的外表掩盖了生产过程中的剥削本质。

最后,对于唯物史观发展的中国视域问题,唐正东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最适合于唯物史观的当代发展。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批判理论就应该反思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政治维度的规制应该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思考;文化维度的批判与调整应该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其他如经济维度、生态维度等也应该如此。

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运用的是内在矛盾的方法论,具体化到当下语境,就是要把握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新形式,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应该成为社会分析理论的主视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需要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即在我们的当下实践语境中对商品、货币、资本、技术等政治经济学要素进行规范或批判,这就是说,要推进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如果我们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那就不会轻易地走向存在主义或抽象人本主义的批判理论,而是致力于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阶段或水平的角度,来准确地界定技术的历史作用、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路径等。

唐正东教授最后总结认为,在这种视域中来谈论资本的本质、个人的自由、历史的进步、世界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就离真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不远了,离我们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不远了,离真正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不远了。

随后张文喜教授、罗骞教授和刘志洪副教授分别就讲座内容进行了评议。

张文喜教授认为唐正东教授的讲座主题很有意义,内容具有启发性,揭示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者说不是被我们用这种话语体系方式来讲的核心内容,即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一个模棱两可、难以定义的概念,如果我们用理论来建构日常生活概念可能容易使其逃之夭夭,换句话说,我们一天天重复的生活,使得日常生活很难被主体判断和掌握。正是这种难以把握的东西,恰恰构成了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日常化的情景使我们感觉到资本主义就是不断的重复,就是我们正常衣食住行的重复,这种重复使得资本主义的秘密也日常化了,虽然马克思给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特性,我们却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看不到资本主义究竟哪一天灭亡,然而,包括后马克思主义在内的理论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丝希望,其结果依然是绝望的,但这里马克思通过吃穿住行这种日常生活揭示资本主义的秘密,同时也可以瓦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黑格尔主义成分。我们今后也可以依循着结合中国道路的议题做进一步的阐发。

罗骞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个人对讲座内容的理解与体会。罗骞教授认为,唐正东教授以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为切入点,最终落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样一条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进路,揭示了当代中国唯物史观研究的基本方向,即新时代迫切需要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来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国现实,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发展也需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的历史语境中得到发展。唐正东教授通过对马恩经典文献以及其他类型文献的解读,并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使我们领会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思想的精义,一定意义上击中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害。

刘志洪副教授针对本次讲座过程中对于国外对马克思的社会学家的称谓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论述。刘志洪副教授指出,尽管国外学界一般将马克思看作与涂尔干和马克思·韦伯齐名的社会学叁大奠基者,但严格地讲基于这种规范下的社会学与唐正东教授在本次讲座中所涉及的社会哲学还是有所区别。社会学大致分为两种,即实证社会学和批判社会学,马克思可能更多地属于批判社会学家,而批判社会学在正统社会学看来,并不属于社会学,事实上,马克思的理论更多的被理解为是一种批判哲学或社会冲突理论。

讲座最后,唐正东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罗骞老师对唐正东教授内容丰富的精彩讲座和同学们的热情参与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继续支持和参与人大马哲论坛的相关活动。此次论坛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卞伟伟 高洋

                                                                                                                          图:高洋